清博教育-教育部:扩大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规模

新闻详情

News Details

教育部:扩大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规模

发布时间:2020-03-04


  疫情期间,在一线病房,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们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个指令,它们送药送饭,“使命必达”。

 

  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将扩大招生规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次《意见》印发,势必集中发力,将行业推往纵深发展。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总之,为推动‘双一流’建设,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

 

  记者注意到,《意见》指出,未来将以解决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转化应用。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拓展核心技术和创新方法,实现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发展新模式。

 

  《意见》还提出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善人工智能主干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这位负责人表示。

 

  扩大招生规模,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要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围绕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等接一系列问题,《意见》给出的方案是“打组合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意见》的“亮点”在于“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

 

  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检验?扩招会不会带来“培养质量下降”?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据悉,三部委将根据《意见》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能力。

 

  首先,将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其次,《意见》还将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发展和博士生联合培养。

 

  《意见》还指出,将设置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让培养质量不滑坡。“我们将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鼓励高校开展自我评估,支持学会、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合理借鉴国际评估。教育部还将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这位负责人最后说。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