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太仓样板”

新闻详情

News Details

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太仓样板”

发布时间:2019-06-05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

yfx06053_b.jpg

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yfx06052_b.jpg

德国技师指导学生实训

yfx06051_b.jpg

中德职教联盟在太仓成立

德国“双元制”是国际公认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太仓职业教育依托“德企之乡”丰厚的德资土壤,长期坚持“引进德国职教模式,培养中国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太仓样板”。


“德企之乡”绽放“职教之花”

1993年,太仓首家德资企业——全球著名的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随着德资企业集聚,企业发展遇到了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瓶颈”。1998年,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向太仓市领导提出共建培训中心、联合开展学徒培养的动议,得到市政府部门和职业学校的积极响应,以此为发端,双元制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太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2001年7月,为助推中德战略合作,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太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中专、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AHK—上海)、克恩—里伯斯集团等德资企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共建协议,这是国内首个德式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当年校企联合招收20名学徒。学徒经严格培训考核获得德国职业资格证书(AHK证书),深受企业欢迎,《新民晚报》为此作了“学生未毕业被抢购一空”的专题报道。该培训中心已成功运行17年,目前在克恩—里伯斯太仓公司内建有986平方米学生专用实践教学场所,企业投入1041万元实践教学设备、5名专职培训师,每年与太仓中专校联合招收培养学徒增加到40名。

2.舍弗勒培训中心。德国舍弗勒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主要生产高精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及各种轴承。2004年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勾建辉访问太仓,他提出建设培训中心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的建议。在市政府部门支持下,当年8月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开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制3年,毕业后由企业录用。舍弗勒培训中心是太仓首个企业自建的德国双元制培训中心,现拥有3228平方米专用实训教学场所,企业投入1304万元实践教学设备、10名专职培训师,每年校企联合招生、双元培养90名左右中高职学徒。

3.中德培训中心。舍弗勒这样的大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培训中心满足自身员工培养需要,而大量中小型德资企业无力自建培训中心,人才培养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2006年,在市政府部门主导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AHK—上海、多家德资企业合作成立“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简称中德培训中心),面向当地众多中小型德企搭建国内首家跨企业培训中心,联合培养模具和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目前,该培训中心每年培养培训1200多人次,是长三角地区规模较大的德国双元制培养、考证基地。2015年,依托该培训中心太仓创建了国内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和示范推广基地,辐射带动了17个省市70多所院校双元制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4.HWK培训考试认证基地。德国手工业行会(HWK)是德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制定者。2016年12月,HWK与太仓中专签约,合作建立德国手工业行会在中国首个、长三角仅有的培训考试认证基地,开设“精密机械切削师、工业机电师、机动车机电师和工业机器人技师”4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24名学徒,每一个学徒都与企业联合培养,其中机动车机电师专业的合作对象全部为国内企业,标志着太仓双元制教育逐渐由德资企业向其他企业扩展。

5.中德双元制本科教育项目。把双元制教育从中职、高职向应用本科延伸,是太仓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方向。2017年,太仓市政府部门与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德国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德资企业四方合作启动“中德双元制本科教育项目”,根据协议,每年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二年级本科生中遴选20多名学生单独组班,中德高校与太仓德资企业“3+3”方式双元培养(3个月在校理论学习、3个月在企跟岗培训,工学交替进行)。目前首期23名学生已完成部分教学培训计划,受到企业普遍好评;2018年选拔的第二期21名学生也利用暑期提前进驻德企在岗培训。该项目是双元制教育在应用本科教育上的率先尝试,对完善太仓双元制教育体系、引领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反哺”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由于缺少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一元”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办学水平与生源质量恶性循环,影响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形象”。太仓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通过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创新,逐步健全双元制教育的外部支持政策与内部运行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生相伴发展。

1.企业参与面显著扩大。在政府部门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下,参与太仓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开始的两三家德资企业拓展到当前大部分德资企业,并不断影响带动民营企业。目前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合作办学企业近300家,每个专业都有一批稳定的合作企业参与办学。在实行双元制模式培养的专业中,企业参与开发、实施的课程占职业教育总课程60%以上,学生在企业培训占总学时60%以上,企业投入培养成本每名学徒6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

2.职教吸引力不断增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技能,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如DAWT累计毕业生200多名,目前3人获得德国Meister大师证(德国工匠领域等级较高的专业资格证书),20多人成为生产经理,大部分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高质量就业吸引了中学生主动报考职业院校,区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始终保持均衡发展态势。目前,太仓正加快建设港城中专新校区,大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级,以适应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力的旺盛需求。

3.地方贡献度稳步提高。双元制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员工成为吸引德资企业投资兴业的“名片”,太仓因此成为国内德企高度集聚的“德企之乡”,落户德企300多家,亩均产值110万元,德企集中的高新区为太仓提供了50%的产值、50%的税收和60%的科技贡献,塑造了国内中德创新合作高地。依托双元制培训平台,面向城乡居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一万多人次,促进了就业创业和富民增收,太仓成为全国极具幸福感的县级城市之一。


“四轮驱动”职教发展的“太仓样板”

太仓双元制教育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深化,不断聚焦“校企双元育人、学徒双重身份”这个核心要素,着力构建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成本分担、资源共享四大机制,形成了政府、行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职教发展的“太仓样板”。

1.坚持政府主导。太仓市政府部门把双元制教育作为产业升级的支撑、招商引资的名片、富民强市的工程予以重点打造,“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近2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示范校创建,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市政府部门“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支持双元制教育发展”专项,给予双元制培训中心平台建设100万—200万元补贴、学徒培养1.5万元/生奖励等,激发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元制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企业按不少于职工总量2%的比例提供学徒岗位,遴选奖励产教融合型企业;成立市级层面的双元制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不断壮大校企联盟,营造了多部门协同、全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环境,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注重行会指导。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太仓不断加强与德国工商行会(AHK)和手工业行会(HWK)的合作:双元制项目实施前,校企双方就合作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向行会报告,得到批准才能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18个月和36个月分别由行会组织考官进行两次毕业考试评估,两次均通过的学徒才能获得行会颁发的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校企之外的第三方机构,行会保障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校企合作的顺畅性与质量评估的公正性。

3.强化双主体办学。实施双元制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角”地位,把学校与企业由割裂开来的“孤岛”,通过责、权、利明晰的合作协议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太仓双元制教育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共同参与招生选拔、共同实施教学培训、共同开展质量评价、共同分担培养成本,校企通过长期磨合形成的一系列合作协议、管理章程、组织架构、培养方案和实施制度,为双主体育人设计了“路线图”,保障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源源不绝。(太仓市教育局)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